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第五期)
发布时间:2024-01-31 12:53:03 作者:151amjs澳金沙门
党的光辉照边疆,各族人民心向党。心向党、心向党中央是内蒙古的光荣传统。今天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都是因为有党的领导,都是因为听党的话。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
一、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形成并保持了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深刻共识和可贵品质,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第一”,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赢得并始终如一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一)赢得“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从党培养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创建边疆民族地区第一批党组织开始,内蒙古地区的先进分子就坚定了理想信念,团结内蒙古各族人民走上了紧跟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道路。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关键时刻,是中共中央把握趋势、控制局势,直接领导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此时,内蒙古各族人民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求解放,内蒙古才有前途和希望正如1947年4月27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向毛泽东、朱德发出致敬电所述,“感谢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摆脱了民族压迫,实现了民族平等,并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内蒙古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那个时候,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在解放区实行民主改革、社会改革,人民群众节衣缩食,把大量的粮食和牛、马、羊送往前线,以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支援解放战争:骑兵部队听党指挥,积极参加东北战场和华北战场的攻势作战与战略决战,同全国人民一道夺取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围绕党的主要任务,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建设新社会。内蒙古自治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成功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创造性地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榜样。内蒙古每年提供大批粮食、木材、牲畜和畜产品用于国家建设,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等历史佳话。
内蒙古人民识大体,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壮丽篇章。1958年,党中央正式批准在额济纳旗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实验靶场--东风航天基地。为了支持国防事业,额济纳旗300多户1400多名牧民主动克服困难,搬迁到140公里之外重建家园。在之后近十年,这些牧民三迁牧场,谱写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动人乐章。聂荣臻曾说,“额济纳旗人民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额济纳旗建立起来的东风航天城创造了多个“第一”: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飞船……在中国航天史上写下壮丽诗篇。位于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的航天着陆场始建于1999年,1999-2016年,神舟一号至神舟十一号飞船都在这里安全着陆。位于额济纳旗的东风着陆场于2016年开始启用,2021-2023年,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都在这里安全着陆。2003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赠送锦旗,上面写着“飞船从内蒙古升空航天员在内蒙古着陆”,感谢内蒙古各族人民为祖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内蒙古人民有大爱,留下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1959-1961年,全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被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面临营养不良的威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本着为党分忧、为民纾困的使命担当,作出接收安置南方孤儿的决定。1960-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当时的内蒙古,虽然也经受着经济困难的严峻考验,但内蒙古各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责任。年迈的额吉(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长途跋涉、争先恐后前来收养这些“国家的孩子”。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各盟市的育婴院招收和训练了一批保育员,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妇女,都贵玛就是其中一员。1961年,年仅19岁的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都贵玛被分配到四子王旗保健站,抚养旗里刚刚接收的“国家的孩子”。这些孩子最小的刚刚满月,最大的也才6岁。都贵玛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常常不眠不休。孩子生病了,她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深夜骑马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个孩子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天折,在那个缺医少药、经常挨饿的年月,堪称奇迹。2019年9月,养育了28名“国家的孩子”的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哈英哈瓦尔公社,蒙古族妇女张凤仙领养了6个来自上海的“国家的孩子”给了这6个孩子一个温暖的家。6个孩子均长大成人,其中2人考上了大学,2 人参军,2人成了国家职工。这样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几十年过去了,“国家的孩子”都已长大成材,他们用汗水和成绩回报养育过他们的土地和亲人。这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历史佳话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碑上。
内蒙古人民顾大局,展现了“克服困难捐粮畜”的历史担当。三年困难时期,内蒙古各族群众“饮水不忘挖井人,不忘共产党的恩”,克服粮食产量连年下滑、部分农村粮食短缺、城市主副产品供应紧张的困难,三年共向国家上缴了10.49亿斤粮食,向兄弟省市支援了数万头(只)耕畜。1960年7月23日、12月28日新华社的两则报道展现了内蒙古“范自治区”的历史担当:“内蒙古自治区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现正调拨 1240 多万斤种子支援河北、河南、青海和黑龙江等省抢种晚秋作物……在此之前,自治区还支援河北、辽宁、安徽、福建、北京等十四个省、市、区 2820 万斤大田种子。”“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外调耕畜支援兄弟省区。截止(至)12 月 10 日,调给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辽宁、宁夏、江苏、北京等十一个地区的耕马、耕牛和毛驴已达七万多匹(头)。”
党中央充分肯定内蒙古经济社会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周恩来称赞内蒙古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周年之际,周恩来致电祝贺,希望内蒙古自治区永远成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良好榜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之际,国务院贺电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成为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好榜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团长陈锡联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党在全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对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保卫我国边防,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始终如一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围绕党的主要任务,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携手奋斗繁荣路。内蒙古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围绕党的主要任务,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昕党话、跟党走,同心奋进新时代。内蒙古始终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行、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生杰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趋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大局进一步巩固,民族关系和谐,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传承了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展现了“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的时代担当。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草原、森林、湿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2%、12%和16%,荒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 1/4。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承担政治责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2013-2022年,内蒙古每年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任务分别超过1000万亩和3000万亩,均居全国之首:年均完成防沙治沙1200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40%,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庄严承诺。
库布其沙漠是世界上唯一实现生态整体修复的沙漠,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荒漠化防治的绿色奇迹。从 20世纪80年代“没树、没水、没粮、没出路”,变为如今的绿洲传奇、千亿级产业集群。2017年,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库布其治沙人“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这是联合国在环保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2019年7月,习近平主席向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高度赞扬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浮泸摩禺柒燕盛幽生留集促配志涉益·场斯茶业社品有为国际社会治理市西李满任生态环境、落实西惠门关然黄宗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用电紧缺,为了缓解这一状况,国家将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确定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1990年,蒙西电网开始向华北电网送电,拉开了内蒙吉西电东送的序幕。1994年1-7月,在保证区内用电的同时,内蒙古向华北电网送电17亿千瓦时,占北京日用电量的1/6,初步缓解了北京用电紧张的局面。随着北京缺电状况的缓解,内蒙古“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战略发展为“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截至1999年底,内蒙古累计送京津唐的电量达390亿千瓦时最大输电负荷达到93.8万千瓦,最大年送电量67亿千瓦时。21世纪初,为保证京津唐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保证“十五”期末奥运会相关工程全面建设的电力供应,经国务院批准,2002年8月20日,西电东送北部通道重大项目宣布正式开工。随着西电东送北部通道重点项目火力发电厂内蒙古托克托电厂、内蒙古岱海电厂及与之配套的高压、特高压线路等重点工程投产运行,内蒙古保证了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的电力供应。2008年3月,北京电力供应的70%来自内蒙古。同年8-9月,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第十三届残疾人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内蒙古作为奥运供电的“大后方”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的电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内蒙古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开足马力保供应、切实担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政治责任2022年,内蒙古承担国家煤炭保供达到9.45亿吨,占全国任务总量的36%,有力保障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用煤需求,有效缓解了全国煤炭供应紧张形势。外送电量达到2631亿千瓦时,外送电力通道容量达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 18年领跑全国,内蒙古贡献了全国跨省外送煤炭总量的 1/3、外送电量的1/6。2022年,内蒙古油气年生产当量超过4200万吨标准煤,居全国前列,油气多元供给格局初步形成,成为国家西气东输战略的重要支撑。
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内蒙古横跨“三北”地近京畿,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方面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
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组织、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稳边固边的“铜墙铁壁”。在守好祖国边疆的同时,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勠力同心,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
党中央高度肯定内蒙古的工作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团长曾庆红代表党中央发表讲话指出,内蒙古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发来贺电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创造性落实党中央精神,内蒙古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赢得并始终如一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二、在新时代听党话就要凝心聚力好两件大事
(一)凝心聚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国发展大局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切之深、嘱托之重,是内蒙古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必须扛起的要责和重任。
牢记“国之大者”,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要围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统筹产业优化升级、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集中力量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促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扛牢我国治理荒漠化主战场、防御沙生暴主防线的责任。坚持科学治沙,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库布其模式、磴口模式及光伏治沙模式,创新机制调动好农牧民、企业等各方参与治沙的积极性。办好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讲好中国防沙治沙故事。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突出“降水耗”导向,着力解决大水漫灌、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精心组织重大生态工程,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格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统筹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综合治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到2025年,草原生物量和多样性持续增加,草原植被盖度稳定在45%;森林覆盖率由2020年的20.1%提高到21.36%,森林蓄积量由14.51亿立方米增加到14.65亿立方米;湿地面积稳定在7275万亩左右: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889万亩,水土保持率由49%提高到53.1%;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地下水超采区累计压减采水量达到6.27亿立方米,累计增加0.37亿立方米;生态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7%,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率达到70.7%,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由90%提高到 92%以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2%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局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
到2035年,草原植被盖度稳定在45%以上,草原生物量和多样性显著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22.57%,森林蓄积量达到16.57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完善;矿山地环境显著改善,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发挥;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坚持守土尽责,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全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固的良好局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守卫祖国边疆安全。
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摆在首位,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网络社会综合治理。深刻吸取重大安全事故教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安全监管机制。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统筹抓好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风险防控工作,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地方金融机构、房地产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到2025年,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显著提高,政治安全防线不断巩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基本建立,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口“空心化”问题有效缓解,国防动员和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能力显著提升:干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深化,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显著增强,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更为巩固。
到2035年,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维护政治安全能力全面提升,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基本建成,各民族大团结局面更加巩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牢固,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着眼培优增效,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加强稀土等战略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加强能源资源的就地深加工,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发展好战略资源产业。
坚持把发展现代能源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充分释放国家“矿藏粮仓”潜能。紧抓快干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加快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加快推进新能源大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统筹布局源网荷储,转变开发利用方式,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消纳能力,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煤炭安全供应,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加快推进“稀土+”协同创新,做大做强稀土应用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加快落实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战略性矿产增储上产力度,
到2025年,煤炭有效产能将稳定在13亿吨左右,电力装机将达到 2.7亿千瓦以上,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将达到20万吨。产业链供应链水平进一步提升,煤基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稀土原料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绿氢生产应用规模全国最大,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人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0%和15%左右,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以上,打造全国乃至国际新能源产业高地。到2027年,绿色低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达到1.35 亿千瓦以上,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在全国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的跨越式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和消纳利用地区。
到 2035 年,煤炭产能稳中有降,火电装机趋于稳定,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亿千瓦左右,新能源发电量比重提升至60%左右,新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成为新的主导产业,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建成,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均达到 40% 左右,稀土产值在2025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着力提质增量,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推进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牧业,扩大农牧业优质资源数量,增加绿色农畜产品产量,提高农牧业发展质量,构建现代化农牧业发展新格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立足本地区农牧业资源优势,优化布局和生产结构。要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导向的工作机制。
持续做好“地、水、种和粮、肉、奶”的文章,不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努力打造国家的重要“粮仓”。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狠抓种业振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牧业,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若干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形成更多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蒙”字号农畜产品走进大市场卖上好价钱。健全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三变”改革。
到 2025年,农牧业基础全面夯实,供给能力稳步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农牧业优质资源数量更大,绿色农畜产品产量更多,农牧业发展质量更高。
到2035年,耕地保护建设全方面加强,农牧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农牧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全环节覆盖,农牧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规模化、设施化数字化、融合化、品牌化水平明显提高,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建成农牧业强区。
坚持登高望远,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统筹谋划、制度引领、优势培育、内外联动、协同发展的原则,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拓展欧洲、东北亚、中西亚等国外市场,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服务和促进国家向北开放
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科学统筹通道、口岸和平台规划建设,持续提升各类开放平台功能作用。明确重点口岸功能定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增强口岸承载能力和集疏运能力。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推动中欧班列扩容提质,积极培育外向型产业,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促进口岸和腹地联动发展。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有关方面在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等领域的合作,加强民间交往交流。
到2025年,招商引资规模质量持续提升,累计引进国内外到位资金突破1万亿元,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年均增长 15%,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6%;引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引入投资1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集疏运能力明显增强,口岸进出口货运量突破1.2亿吨,年均增长30%;过境中欧班列突破 7000列,始发中欧班列运行效益不断提升,本地货物占比突破50%,年均增长10%;进出口贸易额稳步增长,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3%;口岸与腹地联动发展:落地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开放型产业集聚志势目盖显现,融入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取得积极进展。
到2035年,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和资源集聚集散、要索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基本建成,贸易和投资规模实现新跃升,便利化自由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国内区域合作水平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显著扩大、质量显著提升,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全面形成。
(二)凝心聚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建设好“模范自治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吉一以贯之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建设好“模范自治区”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心向党中央,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嘱托内蒙古干部群众要“倍加珍惜荣誉,强化使命担当”,“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2022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鲜明提出要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在2023年3月14日召开的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进一步明确目标。2023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经十一届党委六次全会审议通过,提出要在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上作模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模范,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在边疆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作模范,在弘扬新风正气上作模范,并作出具体部区的决定署、提出明确要求。
在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上作模范。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是做好内蒙古工作的根本政治前提。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不论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都丝毫不能动摇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正是因为始终听党的话,内蒙古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发展局面,各族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必须传承好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凡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都必须坚决果断、不折不扣地执行,同时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探索创新中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实践提供更具普遍意义的经验,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项工作的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6月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论断,强调“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要求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建设好模范自治区”。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久久为功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模范。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面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强调“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既肯定了内蒙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也对我们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殷切希望。要自党把内蒙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审视和谋划,把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与服务保障国家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军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闯出新路”的战略目标,下大气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优化经济布局,强化资源节约,补上消费、物流、国企方面的短板,拉长新能源产业、稀土和煤化工产业、农牧业等长板,提高安全水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多作霓,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内蒙古多维度现代化建设的成效,率先完成党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目标,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发展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对全党全国的要求,更是对内蒙古的深切希望。2023年6月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经过70余年的奋斗,2022年,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9万元,排名全国第十,在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排名第一。社会保障是内蒙古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第一大项,2022年,全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8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7%,其后才是农林水支出912.4亿元、教育支出 692.4 亿元。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我们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欠账还比较多,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收入分配等重点,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不断转化为各族群众的高品质生活,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兴边稳边固边是内蒙古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工作,特别是2023年6月考察内蒙古时强调,“治国必治边。边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对外工作全局,关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内蒙古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全国共性问题与区域特有问题相互叠加,内部问题与外来干扰相互振荡,必须处理好复杂矛盾,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以新安全稳定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各民族自治区提供范例。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强边、安边、固边、富边、睦边一体推进,加快推进边境地区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坚决守好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
在边疆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作模范。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内蒙古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必然要求。全面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内蒙古地处“三北”,外接俄罗斯蒙古国,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推进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更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内区域合作领域,着力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把内蒙古打造成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弘扬新风正气上作模范。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弘扬新风正气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考察内蒙古并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时指出,“通过集中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强调要“抓实以学正风”。要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树立和展示内蒙吉的良好形象,破立并举、综合施策,要坚持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系统施治,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看力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把握不正之风和腐败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特征,进一步健全风腐同查机制。深入推进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常态化治理,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机制建设,推动广大干部群众以永不懈息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实践,以好作风好形象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动员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推动内蒙古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游做好工作,用实干担当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实践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