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泉州,为什么必须听南音——揭开中国音乐“活化石”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4-04-01 10:52:09 作者:151amjs澳金沙门
▲《海丝公主阔阔真》选段(视频来源: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
在泉州,听南音,是一种生活方式。走在泉州西街,喝一碗面线糊,赏着花灯,听着街头巷尾隐约传来的南音,感受半城烟火半城仙。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幽幽乐声传来,曲调婉转悠扬,唱腔优美深情,节奏徐缓轻盈,打动心灵,引发共鸣。
在路边摇着蒲扇哼曲儿的阿婆口中,在闽南语的电视频道和电台频道里,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南音,早已成为泉州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风景。弦友落座,听众随聚,南音响起,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音符更迭,淡雅悠远;洞箫呜咽,如怨如慕;歌者低唱,哀婉悱恻。乐曲中表达的恋人思亲、游子怀乡之情,不一而足。
▲泉州博物馆的《南音谱簿》手抄本(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南音由汉、晋、唐、宋时期中原移民传入泉州的音乐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而成,因为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音乐的丰富元素,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吸收了元曲、弋阳腔等的特长,加上闽南民间音乐的精粹,可谓是古乐的“集大成者”。
▲以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亮相2023年央视春晚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南音源流与古今
在位于安溪县湖头镇区的泉州南音传习所“霞苑弦管等闲阁”内,90岁的陈练郑重其事地调试琵琶,琵琶上刻有“相和歌”三字,从古旧的木质可知,这把琵琶已与他相伴多年。
对于陈练而言,南音就如同长在他身体里,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已届90岁高龄,但是对于“承华夏古乐神韵,传泉州弦管正声”,陈练仍孜孜不倦。他赋诗以明志:
人生弦管学不尽,诲人不倦觅知音。试问枯叶意何往,化成春泥乃护根。
整弦排场启曲奏唱是南音的最高奏唱形式。陈练记得,安溪最后一场整弦排场是在1948年湖头问房大厝奉祀“关帝公”点灯时举行的。
“整弦排场之所以濒临失传,一方面,因为自古以来南音整套的曲簿都在先生手里,代代传给得意门生,一般人见不到;另一方面,整弦排场需要一支过硬的南音队伍,并且需要反复排练。”陈练正好有这些材料,为了将手中的整弦排场曲簿再现出来,他召集了22位学生,从2018年3月开始,利用周末时间进行排练。
“前辈老先生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要把关、整理、出版,传承下去……”陈练表示,他整理、校对、编辑《泉州弦管研究》,就是希望把整弦排场等传统高级形式代代传下去。
关于南音起源于何时,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民间有多种说法,有说是唐代宫廷音乐传入福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发展而来;有说是唐代末年闽王王审知兄弟入福建时带来。专家学者从南音的曲牌、乐器和术语等方面进行考证,一般认为:南音大约形成于宋,发展在明清时期。
据泉州《鲤城区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泉州坊间已有弦管、锦曲(南音)传播。后来,民间南音艺人带徒授艺,大量吸收南戏唱腔的选段或大唱段,南音逐步发展。清同治、光绪年间,泉州民间学习南音的风气已形成,不少商号、工场以及乡村争相聘请南音教师设馆传授,城内出现了很多南音活动组织,如筠竹轩、灵裳阁、升平奏、回风阁等,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南音艺人。近代南音界的不少名家,或编或校出版指谱曲专集,或传播南音技艺,搜集、整理抄录曲本,创作新南曲,如晋江东石的许允忏、许昌珑、许仁祥等。
据《惠安县志》记载,惠安南音可追溯至明嘉靖前后。当时,南音界涌现出不少知名人士,其中,郑佑编纂完成了《南曲集成》一书,对南音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八闽琴师”。在泉州德化县,南音在明清时期已盛行,每逢传统节日,城乡都可以听到古雅的弦管音乐。
▲泉州市鲤城区泉州府文庙泉州南音传习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闽南地区成立南音研究会、南音乐团等社团组织,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创新发展南音。近年来,泉州市加强南音专业表演团队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实施“泉州南音记录工程”、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复兴发展民间班社、联合开展南音进校园活动、推动南音数字化建设等,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南音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福籽同心爱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活动上的南音表演(图片来源:安溪县民族宗教局)
2006年,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2023年,以泉州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让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球华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传唱在各民族中的“心曲”
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吸收,南音也逐渐成为泉州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回族群众自发成立南音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晋江陈埭民族南音社、惠安百崎乡白奇回族南音社等。
晋江市陈埭镇的丁氏族人热爱南音,且人才辈出。清代“南曲状元”陈武定是陈埭镇南音大师丁梦高的高徒。近代以来,陈埭镇涌现出丁文昌、丁金裕、丁南平等多位南音大师。2008年,丁水清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
▲南音《海丝公主阔阔真》演出剧照(图片来源: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
陈埭民族南音社由丁氏后人于1979年创办,培养了众多南音传承人,有“泉州第一馆”的美誉。该南音社除参加各级部门及社团举办的文化活动外,还曾到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进行演出交流。泉州畲族群众也对南音喜爱有加。2019年,晋江市内坑镇南音协会成立,下辖3个分社,霞美村的内坑畲族南音社是其中之一。社团成立后,霞美村专门请专业教师授课,排演节目。在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期间,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唱起悠悠南音。
维系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中国台湾与福建一水之隔,有学者认为,17世纪台湾就有南管音乐及相关文化现象。闽台南音一脉相承,是从古至今闽台交往的重要媒介,也是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见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多次合作举办南音文化交流活动。2022年,白奇回族南音社表演的作品《鹿港归客访家庙》入选厦门“思明杯”南音大会唱云展播。作品讲述了台湾鹿港的郭氏族人回泉州寻根谒祖的故事。2023年亮相央视春晚的歌曲《百鸟归巢》,特别邀请了台湾南音传承人赖多俐参与表演,促进了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
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年近八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诗咏,见证了千年古乐南音在海外传播的历程,真切地感受到了南音背后浓浓的乡愁。她曾先后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担任南音教师,在海外传授南音艺术长达二十载。通过这样的口传身授,南音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成为海外游子的乡音。
▲《海丝飘南音》南音专场演出剧照(图片来源: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
千百年来,南音盛行于泉州并逐渐发散流传形成了南音文化圈。福建民间有一句老话:“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南音还传播到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为增强民族认同感发挥着积极作用。南音跨越时空,架起了联结闽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精神桥梁,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续中华文脉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