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这块神奇的土地真有一套!竟然兼容了游牧和农耕两大文明
发布时间:2024-06-27 11:45:02 作者:151amjs澳金沙门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各地发掘了不少文化遗址,有在东北有在西北,有在长江有在珠江,但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区域却几乎没有争议——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
▲仰韶文化代表性文物——花瓣纹彩陶钵,河南博物院馆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黄河九曲,唯富一套
中华文明何以发祥于黄河流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认为,文明不能发生于自然物候条件太差的地方,也不会发生在太好的地方。黄土高原就属于这类中等自然环境的地方,非洲尼罗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也是如此。
河套地区在阴山以南,处于黄河“几”字形位置。清代何炳勋在《河套图考·序》中说:“河以套名,主形胜也。”说的是这个“几”字像一个套子,此区域就被称为河套地区。巴彦淖尔正处在这个交错带上。
▲宁夏吴忠青铜峡黄河几字弯航拍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阴山是中国北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既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山北比山南平均温度要低4度,冬季要长两个月。气候地理不同决定了生产方式的不同,故而这里成为农牧文明的分界。
以阴山为界,一南一北,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不相扰。但随着人口增长,两边为了扩大生存空间,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河套地区。
本来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并不太适宜农耕。但黄河冲击出来的肥沃土壤,为这个地区提供了农业生产的条件。阴山的阻挡让黄河没有一路向北流,而是在此地迂回曲折,形成“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格局。
▲富饶的河套平原(巴彦淖尔市民委供图)
这片农牧相宜的地区,让双方望眼欲穿。农民想来这里春种秋收,牧民也要到此牧马放羊。两种文明在此争夺拉锯千年,由打到和,由和到融。
气候变迁 汉匈初交
地理学家竺可桢在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章中,把中国历史分为四个寒冷期和四个温暖期。每当寒冷期到来,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便会因草原寒冷、牲畜缺乏牧草而被迫南下。
也就是说,地理特性决定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地点,而气候变化则影响了冲突发生的时间。
公元前200年的冬季,在阴山以南、河套之东的地区,汉高祖刘邦得到匈奴军屯代谷(今山西繁峙县西北)、兵弱可击的情报,遂决定发动攻势,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患。急于取胜的刘邦,不等大部队跟上,便率领一支小队人马先行来到白登山。
冒顿单于见时机已至,便率四十万大军,将白登山围得水泄不通。刘邦的处境岌岌可危,于是派出密使,带上贵礼去见匈奴阏氏。阏氏规劝单于:两国君主不应该相互围困,即便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无法久居,况且汉帝有神灵庇佑,这些事实不能不考虑。
▲匈奴阏氏被刘邦重礼打动,代为游说单于。(图片来源:电视剧《汉刘邦》截图)
史书对于匈奴阏氏那段话的记载并无说服力,白登之围的解除可谓一桩千古疑案。这场白登之围,是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政权第一次大规模冲突,也开启了汉匈之间数百年的交融历史。此后,汉朝公主和亲匈奴、匈奴王子成为汉朝皇帝的托孤之臣、部分匈奴迁入长城之内、匈奴贵族改刘姓,以汉朝皇帝后裔自居……汉与匈奴合演了这部神转折历史大戏。
▲西汉战场遗址,位于大同市云州区境内周士庄镇三府坟、三条涧村西北的马铺山上。马铺山古称白登山,山头北原建有白登台。(图片来源:大同市云州区人民政府网站)
阴山易手,回归农耕
无论秦汉,都没有把长城视作自己固定的边境线。
秦始皇派蒙恬占据了河套平原,便越过了北方长城,在阴山一线修筑新的长城。
▲西汉时期边防农业带(图片来源:柔木亦.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形成与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汉武帝也未把长城视为汉匈分界,而是把它当作开疆拓土的跳板,以及封锁匈奴经济的武器。
西汉初,阴山一线被匈奴占领,在战略上对汉朝形成威胁。由此汉武帝决意发动河南战役,收复阴山河套地区。战役的过程不复杂,匈奴左贤王进犯上谷。趁着对方在河套地区防守薄弱,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迂回包抄,歼敌数千,一举收复了河套平原,将汉朝的整体防线推到了阴山山脉一线。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图(图片来源:张小欣.初中历史教学中故事运用有效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这场战役史称“河南战役”。汉朝收复河套占据阴山,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并形成天堑,此后匈奴再难以逾越这巨大山脉。诚如《汉书》所载:“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阴山的易手,让河套平原再度回归农耕文明,也使汉匈攻守之势逆转。此后卫青还指挥过规模更大的漠北之战,但收复阴山河套才是卫青一生中最辉煌的战果。
塞上粮川,共谱新篇
千年历史匆匆走过,不变的只有奔腾不息的黄河。从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到波光潋滟的乌梁素海,从黄河岸边到阴山脚下,从百年前“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到今天的“塞上江南米粮川”,阴山河套见证了一个奔流的时代,更赓续了巴彦淖尔人传承不息的精神力量。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9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该枢纽工程的建成,使河套平原这片原本多灾多难的土地变成了林茂粮丰、景色秀美的富庶之地,从而被喻为“塞外江南”“塞上粮仓”。为了确保枢纽工程的运行安全并发挥更大效益,2002年开始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巴彦淖尔人为了铭记枢纽工程的辉煌历史和为河套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建立枢纽工程标志性建筑——“黄河结”(同心锁)主题雕塑以示纪念。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拉善盟阿左旗接壤处,日夜滋养着河套灌区和黄河南岸灌区,有“万里黄河第一闸”之称。(巴彦淖尔市民委供图)
▲位于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西北一侧的“同心锁”(巴彦淖尔市民委供图)
一条条柏油马路贯穿乡村、一块块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一所所校园传出琅琅读书声,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建和谐美丽家园……2023年以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北疆文化建设见行见效,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有机小麦种植基地。(图片来源:新华网)
美丽的巴彦淖尔大地上,各族群众正激情昂扬、砥砺前行,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时时都在我们身边上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周末妈妈”深情的叮嘱里、在追逐幸福生活的大路上、在朱红剪纸的非遗作品中……如春风化雨般,沁入每个人的心中。
▲乌拉特后旗“周末妈妈”展示实践基地。“周末妈妈”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活动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品牌公益项目,13年来,共结成亲情对子180对,续写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大爱传奇。(图片来源:巴彦淖尔文明网)
巴彦淖尔市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个一”工程(即唱响一首歌、编演一台剧、创作一批数字文创产品、选树一批典型事例、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打造一个主题公园、展陈一个主题场馆、建设一个传习场所、创建一条精品线路、共建一条同心创业街区)。2023 年以来,共开展了98余场专题活动,创作编制完成民族团结主题歌曲16首,选树典型人物事例47个,打造15处传习场所、18处主题展馆、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28条研学旅游精品路线、8个同心创业就业街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情谊越来越深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民族团结主题公园是杭锦后旗创建的研学精品路线的第一站。(图片来源:巴彦淖尔文明网)